ENGLISH | 订阅国家遥感中心简报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国家遥感中心网站
 
 
 
 
 
 

微波成像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一、概况
  微波成像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998年批复立项,2001年通过验收并正式运行。主要致力于加强我国以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为代表的微波成像技术领域的发展、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制约我国微波成像技术进步的关键技术。
  二、研究方向
  (1)微波成像信息获取技术研究:以先进微波成像系统技术研究和样机研制为主的微波成像信息获取理论和方法研究;
  (2)微波成像信息处理和分析技术研究:以面向精确微波成像处理和高效目标信息处理、信息提取算法和方法为主的微波成像信息处理和分析技术研究;
  (3)微波成像新体制、新技术、新概念研究:开展对国际微波成像最新进展的持续跟踪和研究,研究和提出对我国微波成像技术发展可能有重大影响的微波成像新体制、新技术、新概念。
  三、科研成果
  微波成像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863、国家973、重大设施建设、国家自然基金等各类科研任务。系统地开展了高分辨率SAR系统总体技术、运动补偿等关键技术研究、原理样机研制和飞行实验工作,研制成功我国分辨率最高的SAR系统;研制完成我国第一部机载干涉SAR系统,使雷达对地观测技术从二维走向三维,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基于SAR弱信号和弱反差信号探测为核心的海洋微波遥感机理研究、海事试验、算法及初步应用,引领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将地物散射、SAR信号建模、成像处理、参数反演等机理研究、算法研究和典型应用进行有机的结合,开展支持SAR应用潜力研究的成像仿真、算法研究与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研究,如高精度干涉SAR数据处理、极化/极化干涉SAR数据处理、海洋信息提取、动目标成像和检测、三维成像、图像理解等;开展微波成像新概念和新体制研究,研究并提出了包括基于大面积区域定点观测、三维成像、多维度微波成像、稀疏微波成像等SAR新体制;持续构建先进机载、地基实验平台,开展科学实验;开展稀疏微波成像的理论、体制和方法研究。近五年累计发表SCI检索检索论文43篇,SCI他引118次。出版专著12部,受理专利86项,软件著作权登记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向,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四、人才队伍
  微波成像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支以中青年优秀人才为主的科技创新科研团队,固定人员30人,其中研究人员27人(研究员/教授12人,副研究员/副教授9人),技术与管理人员3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实验室目前在站博士后3名,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共58名。
  五、技术装备
  微波成像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除了提供科研办公必备的条件和场所之外,还配备了SAR系统仿真处理实验室、系统集成联调实验室、射频与数字联调室和微波暗室等科研场所。微波成像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通过自主研制和仪器购置,配备了包括高分辨机载干涉SAR系统、机载P波段全极化SAR系统、L/C双波段多极化机载SAR系统、快捷高性能雷达原型验证平台、宽频极化而为扫描微波成像试验系统等一系列专用整机设备和专用测试设备,同时还配备了十余套专用软件和60余套通用微波测试设备。依托这些场所和设备,可为不同体制的微波成像系统进行技术验证和仿真,降低研制成本和风险,缩短研制周期,为多种高分辨率SAR、双战SAR、三维成像SAR、正交编码调制SAR等新概念、新体制SAR系统的关键技术攻关提供有力支撑。
  六、国际合作
  微波成像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重视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活动,近五年先后承办/协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邀请国外知名学者讲学交流共计13人次,外派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65人次。微波成像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开展中俄、中欧、中法、中加等合作项目,与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空间局、德国宇航中心、法国雷恩第一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科技部等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
  七、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9号 北京2702信箱
  邮编:100190
  网址:www.ie.cas.cn
  电话:010-58887107
  传真:010-58887526

 



 
 
   
 
 
     
 
 
   
 
 
     
 
 
  Copyright@2000-2011 nrscc.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05006171号-1       版权所有:www.bte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