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订阅国家遥感中心简报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国家遥感中心网站
 
 
 
 
 
 

中国民航协同空管技术综合应用示范

发布日期:2012年04月26日


空管系统是国家实施空域管理、保障飞行安全、实现航空运输高效有序运行的战略基础设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空交通运输持续快速发展,运输总周转量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中的排名,由1978年的第37位上升至2005年的第2位,从落后地位跃升为航空大国。我国空管领域原有基础无法满足航空运输发展的需要。
  国际民航组织上世纪90年代提出实施新航行系统(CNS/ATM)计划,美国和欧洲2005年分别提出下一代航空运输系统计划(NGATS)和欧洲单一天空研究计划(SESAR),都将新一代空管系统技术作为核心内容。
  面对迅猛增长的航空运输需求、新一轮空管技术革命和我国低空空域开放的机遇,我国需要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新一代空管系统的核心技术,实现空管系统装备的国产化,推动我国航空产业从航空大国到航空强国的跨越式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已将“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列为重点研究方向。
  为充分发挥民航业在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牵动作用,结合民航强国战略目标和民航“十二五”规划中的科技创新计划,配合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与应用等国家重大专项的实施,同时适应国际民航组织积极推进全球空中交通管理一体化运行概念与欧美航空强国全力开展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规划和实施工作的态势,我部对空中交通管理技术创新给予高度重视,在“十一五”863计划重大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十二五”通过科技支撑计划进行了持续支持,设立了“中国民航协同空管技术综合应用示范”的重大项目,该项目由中国民用航空局负责组织实施。
  本项目针对民航飞行安全和运行效率的两大根本问题,结合卫星导航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研制先进的民航协同空管核心技术与系统,重点突破繁忙飞行区域的飞行引导与运行控制技术、低空空域多源监视与通用航空飞行服务保障技术,并在民航典型机场、管制空域以及低空空域试点机场开展应用示范,以期提高我国新一代空管系统与装备的国产化水平,提升我国民航空管系统的运行保障能力,推动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在民用航空领域的应用,解决我国低空空域开放的关键技术问题,促进我国通用航空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民航协同式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示意图


  项目包括五大研究内容,包括:
  (1)基于GNSS的终端区精密导航系统
  面向精密进近着陆引导需求,重点研究机载多模式进近引导接收机技术、GNSS地基增强技术和终端区PBN进近引导技术,研制兼容GPS、Galileo和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多星座卫星导航系统的终端区精密导航系统,并在民航典型飞行繁忙机场终端区进行应用示范。
  (2)机场综合交通监视与引导系统
  针对繁忙飞行终端区管制间隔缩小对机场交通精确监视技术的迫切需求,研制由场面监视雷达系统和高级场面活动目标引导与控制系统联合组成的机场综合交通监视与引导系统,对机场周围空域及场面实施全面、可信、高精度的监视,并在民航典型机场进行应用示范。
  (3)航班协同运行控制系统
  建立面向民航全系统(空管、机场和航空公司)的航班对象信息共享数据结构模型,研究航路(航线)网络规划、空域扇区与终端区动态设计、航班对象信息共享与交换等关键技术,开展民航广域信息管理验证与评估系统的综合集成与开发,构建民航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和航空飞行数字化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对航班的准确控制,并在民航典型管制空域进行应用示范。
  (4)通用航空综合飞行服务系统
  面向我国未来通用航空发展的需求,突破通用航空多源监视、通用航空运行支持和灾备支持、通用航空气象及飞行情报处理与发布、目视航图制作等关键技术,构建通用航空运行和灾备支持系统框架,研发数字化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服务系统和通用航空综合运行支持工程系统,并在通用航空低空飞行区域进行应用示范。
  (5)协同空管验证及飞行校验系统
  根据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相关标准,研究空管通信、导航、监视等各类新技术设备和飞行程序的飞行校验技术,研制机载校验设备自动标校系统,研制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机载协同空管飞行校验平台,并在民航典型机场进行应用示范。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推进我国对新一代空管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掌握,提高对其关键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和实践应用的能力,促进我国民航空管领域“产、学、研、用、管”的联合,推动我国航空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通用航空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升我国航空运输系统运行效能和安全保障水平,提高我国在航空运输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声望,为我国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Copyright@2000-2011 nrscc.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05006171号       版权所有:www.bte365.com